機構傳訊及活動 | 出版物「罕罕」而談

奢望終可成真!

2024年2月18日

作為罕見病患者的我,談到用藥,總讓人內心掙扎。既奢望着身體好轉,卻又擔心現實藥效不似預期。交叉點中,我選擇放膽邁步,勇敢爭取藥物治療。 

我六個月大就確診患上「脊髓肌肉萎縮症」(SMA)。分類上,我屬於比較嚴重的二型,只有右手兩隻手指能動,勉強可操控電動輪椅和特製滑鼠來學習和工作。 

當年香港沒有治療SMA的藥物。知悉兒子患上這罕病,家人無疑是晴天霹靂。他們四出尋求治病之法,不論中西古今,任何聽來言之鑿鑿的療法都會趨之若鶩,卻換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隨着年月漸長,我感到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加上工作量增加,身心都有莫大壓力和負擔。 

直到2021年,看似前路滿是陰霾之際,年底突然傳來好消息,我可參與「恩恤用藥計劃」,接受口服藥療程。因為曾經歷多次失望,我起初只抱著「一試無妨」的心態。然而,過了一段時間,我感到活動能力漸漸改善,雖然只是輕微的進步,但對我來說是一支強心針。 

最初是軀幹的肌肉改善,漸漸地,頭、頸都可不用頭枕支撐,體力也慢慢好轉。以前我外出一天便要休息兩天。用藥後,即使每天外出工作,我都能輕鬆應付。這些改善,已足以為我的生活質素和工作能力帶來翻天覆地的轉變。 

我接受口服藥治療兩年後,醫生為我右手手指的活動能力作評估,發現有1分的改善。單從數字來說,1分是微不足道的進步,但對於出生以來都只靠兩根手指操作的我來說,卻是令人欣喜的大躍進。 

用藥以來,我的身體有著緩慢但持續的改進,驅動著我更放膽和自信地迎向未來,繼續追夢!

撰文:香港罕見疾病聯盟理事  譚永亨

本文亦載於2024年2月18日東方日報港聞醫健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