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
克隆氏症
ICD-10診斷編碼:
K50.90
成因:
克隆氏症成因至今未明,但有研究表示,克隆氏症可能是由於某些遺傳變異,免疫系統變化以及消化道細菌的結合所致。 最近的研究發現,特定基因的變異或會增加患上克隆氏症的風險,例如:ATG16L1,IL23R,IRGM和NOD2基因。這些基因均有指使免疫系統功能生產蛋白質的功能。因此上述任一基因變異都可能破壞腸道細胞對細菌的反應能力,從而導致慢性炎症,進而導致疾病的徵兆和症狀。 5號和10號染色體區域中也可能存在基因變異,同樣或致增加患上克羅恩氏病的風險。
遺傳模式:
與其他大多數自身免疫性疾病一樣,克隆氏症被視為多因素疾病。即可能與多個基因、生活方式和環境因素相關。 若家庭中有人患上克隆氏症,或會增加家庭成員罹患相同或其他自體免疫性疾病的風險。但是,即使家庭中有人患上克隆氏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並不意味著其家庭成員必會患上自身免疫性疾病。
患病率:
克隆氏症的患病率約為3-20:100,000。 克隆氏症在工業化地區更為常見,例如:北美洲、西歐。即便是亞洲和南美洲,此病的患病率也有上升趨勢。
診斷方法:
為了分辨克隆氏症與其他炎症性腸病,可透過生理檢查評估徵兆與病徵,包括: 抽血測試 組織檢查 超聲波 X射線 電腦斷層掃描 內窺鏡檢查 基因檢測
發病年齡:
全年齡組別,但好發於15至35歲。
主要病徵及影響:
腹痛 腸痙攣 腹瀉 體重下降 疲倦 噁心食慾不振 發燒 貧血 腸梗阻 發育/青春期延遲
治療方案(藥物及非藥物):
手術(切除患病腸段) 藥物治療(例如,阿達木單抗,因福利美)
護理小貼士:
推薦採取低渣飲食(Low Residue Diet),以減少食物經消化後在腸胃道留下殘渣。 避免食用高纖維食物和刺激腸胃的食物,例如辛辣食物。
參考文獻:
其他有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