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傳訊及活動 | 出版物「罕罕」而談

133個星期?!

2021年6月1日

「133個星期」是什麼?是兩年半還多三個星期,是政府公佈的病人專科求診輪候時間!但對於政府高官和醫學界大哥大來說,「133個星期」可能只是每天看到的成百上千個數字的其中之一;恐怕他們從未感受或想像過,一位確診後仍要等兩年半才有機會得到診治的市民,在等候期間所承受的病痛和精神折磨。

政府公共醫療政策的目標,是「沒有市民因經濟原因得不到適切治療」。試問有病的市民要等133個星期才有機會接受治療,是「適切」嗎?

日前聽到一位醫學界大哥大對傳媒表示,政府將推出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的修例建議,只是第一步,接著所有地方的醫生都會獲准來港執業。對於這個假設,無需費時爭辯;不過假如是另一個假設:當病人輪候時間延長至266個星期,香港的醫生註冊制度還符合公眾利益嗎?普羅市民還能忍受此等「專業自主」嗎?

近期有不少關於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的技術層面討論,我是外行,不會摻合。不過這些技術層面的討論都是樹木,大家必須聚焦森林:怎樣可以令輪候時間在三年內從133個星期縮短到一年?希望所有討論都不是反覆表述不同觀點,而是著眼於縮短病人輪候時間,讓普羅市民在合理時間內得到適切治療!

行政長官月前首次向傳媒透露,將推出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修例建議時,首先會考慮醫學界的反應。她也許忘記了,幾百萬普羅市民期望的,是一個切實為民解困,而非事事替醫生利益護航的政府!

撰文: 曾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