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傳訊及活動 | 出版物「罕罕」而談

紀錄片-《3cm》

2019129

繼去年《淪落人》、《非同凡響》等殘疾議題電影後,今年終於有罕病議題的電影《3cm》在大銀幕上映。

有別於前兩齣電影,《3cm》是齣紀錄片,它沒有華麗的演出陣容、美輪美奐的鏡頭配樂,呈現的是有血有肉,三個關於結節性硬化症(TSC)的生命故事。

影片甫開始,時間回到2017411日的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特別會議,那是回歸後首次就罕疾議題召開的公聽會,鏡頭聚焦在TSC患者池女士的三分鐘發言,一刀未剪。池女士講述自己受病情所困,失去工作能力之餘,還要面對周遭歧視,她自言不甘認命,更不欲女兒跟她踏上一樣的路。她不甘當時香港已有針對治療TSC的藥物,卻因未受資助,無力負擔藥費而無法服用之窘境。她聲嘶力竭、字字鏗鏘,氣勢震攝整個議廳。只可惜池女士在控訴後不到兩周便因病辭世,再也看不到她的女兒,再也用不上這救命藥物。

正當觀眾以為導演會花更多篇幅緬懷池女士,但鏡頭一轉,時間軸繼續往前,帶來的是另外兩個TSC家庭的故事。

原來當天公聽會,參與的不光是池女士,還有兩位TSC病患的媽媽-Rebecca與江太。

不甘認命 更不甘他人步其後塵

公聽會後,二人凝聚更多病友家庭,化悲憤為力量,走上街頭抗爭,決意爭取藥物資助。她們知道繼續沉默,只會坐以待斃,無助解決困局。她們一邊廂與政府據理力爭,另一邊廂也為這不知年月的「消耗戰」中,尋找其他出路,想辦法先讓一部分病友用上藥物。

電影取名《3cm》,皆因3cmTSC患者取得藥物資助的一個指標(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須達3cm以上),意即腫瘤較小的患者,需待腫瘤變大後,方能接受治療,這無疑與「病向淺中醫」的概念大相徑庭。

藉著三位媽媽及TSC病友小組的爭取經歷,《3cm》揭示了醫管局藥物名冊的部分內幕,並帶來種種疑惑。到底是醫療融資必須善守財政,抑或生命無價須盡力挽救?

導演刻意把醫生、立法會議員、其他罕病患者等專訪畫面,穿插在故事主軸之間,帶來了不同角度的敍述與思考,讓觀眾自行摸索答案。

人人都可以是病人 豈能置身事外

有人說:「電影創作本來就應該毫無忌諱。」,但從《3cm》裡,筆者看到的是病患家庭的毫無忌諱,他們為了自己與後來者的將來,甘願自揭瘡疤,甚至作出犧牲,比誰都「大膽」。

*電影已於11月香港亞洲電影節上映,導演表示日後不排除以其他方式公映播放,敬請留意。

【延伸閱讀】

紀錄片導演黃肇邦-3cm 的傷痛:https://bit.ly/2rt6hMu

圖片來源:freebie-photogra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