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傳訊及活動 | 出版物「罕罕」而談

回應「香港基因組計劃」

2020625

五月中政府就「香港基因組醫學發展策略」舉辦記者會,宣佈計劃正式上馬,可說是遲來的春天。

首個「人類基因組計劃」萌芽於上世紀80年代,由全球各地頂尖的科學家發起,推動各國政府投入資源發展。全賴他們群策群力,得已窺探基因的奧妙,找出不少罕病的發病機制和確診手段。

早在特區成立之初,一些有遠見的本地科學家已向董建華政府進言,香港應有自己的基因組計劃。有賴這群科學專材歷經廿載不懈耕耘,令香港基因組計劃得以實現,我們深存感激!

計劃報告書中政府歸納了八項建議,大多涉及技術細節。其中一項是公眾教育,不知有何具體打算。觀乎政府往績,政策宣傳雖然鋪天蓋地,耗費不少時間和金錢,成效往往令人失望,市民不僅未能掌握訊息,甚至適得其反。根本原因在於官員不諳民情,不接地氣。期望基因組計劃的公眾教育工作有所改變,與病人團體等民間組織真誠協作,用大眾語言向大眾解讀,做出實效,不要重蹈覆轍。

現時計劃轄下的委員會和工作小組,成員非官即專(科研專家)。如果政府希望善用投下去的十二億元,造福市民,有必要提高公眾參與度,積極邀請病人組織等不同持份者參與,確保掌握用者的需要和期望,讓專家在計劃的框架下最大限度地回應社會的需要。

本港有一些私人基因檢測公司,提供類似基因組計劃的服務。政府未來需要作出相應監管,但另方面亦應擴濶思路,研判如何與他們產生協同效應。若能促成另一模式的公私營合作,對加速落實「香港基因組計劃」和早日普及基因組醫學,將是利多於弊。

官、商、民協作是否比閉門造車好?

【香港基因組醫學發展策略-報告全文】:

https://bit.ly/2BzhU9k

撰文:KPTerry

圖片來源:政府網頁、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