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
在罕盟實習後,我一直關注罕見病患者的處境。但最近旁聽了一次病友家屬訪談,讓我對罕見病家庭的生活挑戰有了更深的理解,亦感受到他們的堅韌與愛。
其中最讓我觸動的是,罕見病家庭面臨的不僅是醫療上的挑戰,還要面對心理和社會的壓力。他們要在有限的醫療資源下做出艱難的選擇,要在經濟壓力與希望間掙扎,還要在疾病帶來的不確定性中努力保持生活的正向意義。這些挑戰也讓我思考,在公共衛生政策上,香港如何能夠提供更多的支持去減輕罕見病家庭的負擔。
在實習期間,我接觸到許多罕見病患者及其家屬,聽到了各種求醫、爭取藥物、面對社會偏見的故事。這次訪談進一步印證了我在工作中觀察到的現象 — 罕見病患者不僅需要醫療上的幫助,更需要社會的理解和支援。特別是在疾病與死亡仍被視為禁忌話題的文化背景下,這些家庭承受著額外的心理負擔,他們往往需要比一般家庭更早面對生命的脆弱與有限。
此外,這次訪談也讓我重新看待罕見病患者的「自主性」。許多人可能認為罕見病患者是被動接受照顧的群體,但事實上,他們也有自己的思想和選擇。以杜興氏肌肉萎縮症患者蝸牛仔梓鍵為例,他透過社交媒體發聲,又參與馬拉松賽事探索世界,甚至思考如何在離開世界後去回饋社會,這些都讓我看到罕見病患者的主體性和行動力。
這次經歷讓我更加堅定相信,公共衛生工作不能只停留在數據與政策層面,而是應該更貼近患者與家庭的現實需求。在未來的學習與工作中,我希望能夠結合這些經歷,推動更有溫度的公共衛生措施,讓罕見病患者及其家庭獲得更完善的支持,並確保他們的聲音被聽見。
作者:實習生 高曉林 (港大公共衛生碩士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