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Events | PublicationsRareChat

毋忘初衷 履行承諾

202118

殘疾人士就業一直是復康服務的一大難題,今年更因疫情顯得難上加難。政府近年陸續推出一些鼓勵殘疾人士就業的計劃,但往往雷聲大,雨點小,落實不到位,成效不彰。

關愛基金在201610月推出「為獲聘於有薪工作的高額傷殘津貼領取者提供津貼以聘請照顧者試驗計劃」(簡稱「計劃」)。「計劃」當年由民間機構倡議獻計,旨在為嚴重殘疾人士提供就業誘因,掃除「工作期間照顧」難題,讓嚴重殘疾人士有更多就業選項,肯定自身工作能力,實現獨立生活工作的美夢。

記得時任勞福局局長張建宗在計劃初出時,向傳媒大推「計劃」,表示:「就業對殘疾人士的意義遠遠超過『一份工』,而是代表著社會肯定他們的工作能力,即使計劃受惠人數不多,仍十分重要和有意義。」

翻查關愛基金資料,「計劃」自201610月推出至20193月「截龍」申請期間,受惠人共有40人次,政府為「計劃」撥備1,890萬元,結果只花了439萬元(23.2%),成效明顯遠遜預期。

然而,政府不但沒有與持份者一起檢討「計劃」加以調整,反而在20199月及20209月,兩度宣佈按現行運作模式分別延續「計劃」1年及3年,直至20239月,繼續試驗且沒有提供額外撥款,更甚的是「計劃」不會接受新個案申請。如此決策令一眾殘疾人士咋舌,紛紛質疑政府何以不作諮詢優化,讓一個成效不彰的項目「行足七年」。

政府在2018年檢討《殘疾人及康復計劃方案》之際,曾邀約民間代表就「計劃」在內的三個關愛基金項目表達意見。席間多名代表,包括「計劃」受惠者均指出「計劃」初衷很好,但既定框架已與時代脫節,需要與時並進。

針對工作場所,受惠者建議「計劃」允許在家工作或非全時間在外工作(現計劃限制受惠者必須外出工作)。面對租金昂貴和工作模式的改變,不少公司已逐步縮減辦公室規模,改為讓僱員在家工作,既可節省通勤時間,亦可讓僱員謀取更多私人時間,平衡身心發展,這種類型的工作尤其吸引殘疾人士。

經歷新冠疫情,此等工作情況更為普遍,部分公司已從15天辦公室工作,改為123天的模式,逐步適應。

與此同時,高學歷殘疾人士節節上升,不少殘疾人士熟悉數碼科技,只要電腦在手便能展現工作能力,打破地域與市場限制。他們正在掙扎的,除了是僱主的信任外,便是工作期間照顧的安排。

席間官員回應大抵如下:「聽到大家的寶貴意見」、「改善與計劃前設不符」、「計劃下殘疾僱員需要通勤」、「聘用的照顧者應在外協助,容許他們在家中兼顧照顧工作已給予酌情寬容」、「或者等《方案》出台我們推倒重來,重新設計」。

罕盟近日接獲正在就業的嚴重殘疾人士求助,指雖有全職工作機會,但無力負擔聘請照顧者在工作期間照顧的費用,期望得到「計劃」的支持,不致放棄來之不易的工作機會。關愛基金辦事處職員一再複述「截龍」條款,卻未能解釋現時不接受新申請的理據,並表示領取綜緩對這位殘疾人士的生活更有保障。這位負責執行鼓勵殘疾人士就業計劃的機構人員的直率想法,揭示「計劃」極需優化而非「截龍」,也是對當年張建宗局長的高談偉論報以最諷刺的幽默!

公開市場競爭激烈,就業機會稍縱即逝,罕盟已去信局方並提出下列建議,以期即時優化「計劃」,毋忘初衷,達至推動嚴重殘疾人士就業的實際成效。

一、 取消「截龍」安排,即時從速處理符合資格的殘疾人士提交的申請;

二、 疫情期間,為因工作情況有改變、終止聘用照顧者,或正更換聘用照顧者等情況的受惠人,提供6個月寬限,讓其更好渡過難關(現為3個月);

三、 放寬工作場所的限制,讓合資格嚴重殘疾僱員在僱主提供聘用證明下,逐步增加可在家工作的工作時數;及

四、 邊推行,邊優化。效法《殘疾人及康復計劃方案》行之有效的「成熟一項,推出一項」的策略,一面開放申請,一面優化。

現時的「計劃」仿如電影《無間道》中飾演卧底的梁朝偉說:「明明說好是三年,三年之後又三年,三年之後又三年…」,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悲情寫照。試問人生能有幾多個「三年」?嚴重殘疾人士沒有蹉跎歲月的本錢,若因「計劃」執行不善而長期扼殺了他們的工作機會,又是當初推出這項試驗計劃的初心嗎?

圖片來源:勞福局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