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4日,罕盟服務統籌經理及護理顧問 Amy 應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邀請,出席 CAHMR Health Services Seminar Series No.13: Patient Safety and Complaints,與超過300名現場及網上參與的衛生服務管理課碩士學生,分享罕見病患者及照顧者在醫療與生活照護上的真實處境與挑戰。
罕病三大困境:診斷難、治療難、用藥難
Amy 除了簡介罕見疾病的定義及預防,並分享多個本地及國際罕病患者的故事,讓在場醫護與學生更立體地了解罕病議題。她指出,罕見病患者普遍面對三大困境:診斷難、治療難、用藥難。這些挑戰令患者及照顧者不僅要承受病情的生理負擔,還要面對龐大的心理壓力與社會困境。
回家前的「大工程」:神經肌肉疾病患者的照護準備
以 中央軸空病(Central Core Disease) 及 脊髓肌肉萎縮症(SMA) 為例,Amy 詳細講解了患者出院前後的照護實況。
1. 居家環境預備
- 床位、手動/電動輪椅
- 按活動能力預備廁車或浴床
- 搬移病患的吊機
2. 醫療儀器預備
- 呼吸機、吸痰機、咳痰機、血含氧監測儀
- 胃造口餵食機及其他必要醫療用品
3. 照顧者培訓
家屬或外傭需在病患住院期間接受護理人員的相關訓練,學習共同照顧病患,並最終能獨立承擔照護責任,包括:
- 所有新置家居用品及醫療儀器的使用方法及各自的清潔消毒保養法
- 氣管切開造口、氣管內管固定與胃造口護理
- 個人衛生與餵食技巧
- 吸痰後及使用 Ambu 囊輸氣
- 急救袋內物品的應用,在家與外出隨時應變急救
- 肢體及胸腔物理治療
Amy 強調:「患者出院,不代表照顧結束,而是另一段照護旅程的開始。」尤其在氣管切開插管不慎滑出時,必須立即應急重新插入新的氣管內管,並施行送院前的急救處置。
罕病患者的醫療資源與社會支持
Amy 亦分享了其他罕病患者面對的困境,例如受表皮溶解水皰症 (俗稱泡泡龍) Epidermolysis bullosa (EB)、鬆皮症 Ehlers-Danlos Syndrome (EDS) 及 天疱瘡 Pemphigus 影響的病友,因皮膚脆弱,生活上常遭受不理解或歧視。她同時提及脊髓性肌肉萎縮症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性聯遺傳低磷酸鹽佝僂症 X-linked hypophosphatemia (XLH) 及 希佩爾-林道病 Von Hippel–Lindau syndrome (VHL) 等患者在申請用藥時,往往需多方協調與爭取支持,凸顯完善用藥制度與資源分配的重要性。